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传奇故事 > 正文
诺奖得主最新发现:端粒长短有染色体特异性,而且出生就定了
更新时间:2024-04-29 06:59:06  点击次数:
诺奖得主最新发现:端粒长短有染色体特异性,而且出生就定了

原创 代丝雨 *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

也不知道是不是奇点糕关心少了,感觉好久没看到过气网红端粒的消息了。有一阵儿好多打着延长端粒抗衰老旗号的保健品呢,现在都一窝蜂去搞NMN啥的了。

端粒可能给不少人留下的印象都是染色体的倒计时,每自我复制一次端粒就缩短一点,等短得差不多了细胞也就嗝屁了。不过其实还有端粒酶来兢兢业业补充DNA复制消耗的序列,端粒倒也没那么容易“用完”。

今天要介绍的研究来自端粒领域的大牛学者Carol Greider,这位女科学家研究端粒已经有三十多年,端粒酶就是她的发现,这些工作为她带来了200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(不到50岁就得奖了好年轻啊我辈楷模)。

这个深耕30年的领域,如今还能带来令人惊讶的新发现,搓搓手期待吧。

由Greider带领的约翰·霍普金斯大学团队今日在《科学》杂志发文,研究者们使用了先进的纳米孔测序技术,以接近单核苷酸的分辨率对147个个体的染色体端粒长度进行了分析。有趣的是,端粒中位长度4.7kb,但不同染色体端粒长度差异极大,竟能超过6kb。端粒长短的这种差异具有个体保守性,在出生时确定,随年龄增长也得以保持。

论文题图

端粒太短不是好事,如果不能维持端粒长度,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疾病风险就会增加,如肺纤维化、骨髓衰竭和免疫抑制。但端粒太长同样有问题,长端粒会增加癌症风险,增加端粒酶表达的突变是癌症中最常见的突变之一。

端粒长度到底如何调控?我们对这一过程了解的匮乏,一定程度上在于缺失合适的端粒长度测量工具。

从Southern blotting到FlowFISH和qFISH,工具有进化,但不够。这里研究者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纳米孔测序的方法,TelomereProfiling,结合了计算机算法,可以以接近单核苷酸的分辨率测量细胞端粒长度。实际使用中,每个flowcell可生成约50000个端粒reads,平均长度约20kb,单个样本成本约80-140美元,可称物美价廉。

有趣的是,在对人类样本的测试中,研究者们有了意外的发现。

测序结果显示,人类端粒长度的波动范围非常之大,甚至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母系(M)和父系(P)两条染色体之间都能有很大的不同。人类端粒长度中位数为4.7kb,但1pM和1pP的端粒长度差异可达6kb。

Greider:震撼

端粒长短似乎是染色体特定的,端粒长的染色体端粒恒长。研究者发现,4q、12q、3p基本是端粒最长的染色体,而17p、20q和12p最短。

人类染色体端粒长度

研究者还分析了不同年龄段的样本,观察端粒长度差异随年龄的变化,发现在脐带血样本中已经能够确认同样的结论,而且随着年龄增长,端粒长度普遍缩短,长度差异却是一直保持的。

与脐带血样本(下)的对比

研究者猜想,端粒较短的染色体可能在细胞衰老中起到关键影响。

此外,新技术提供的精准读数可以精确定为端粒相邻序列,这些序列可能与端粒酶调节端粒长度有关,那么它们就有可能作为预防某些端粒相关疾病的新靶点。

参考资料:

[1]https://www.science.org/doi/10.1126/science.ado0431

[2]https://news.ucsc.edu/2024/04/telomere-lengths.html

原标题:《《科学》:诺奖得主最新发现!端粒长短有染色体特异性,不同染色体间不仅差异极大,而且出生就定了丨科学大发现》

阅读原文

温馨提示:尊敬的读者网友,此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,其真实性请自行参考,文章并不代表本站的立场,如果此文章内容有侵权或者给您带来影响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进行删除,欢迎监督!
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,本站不代表其真实性,若发现本站有侵权文章,请邮件至:8@qq.com 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信息,欢迎大家监督。
关于我们 | 广告服务| 版权投诉 | 联系我们 | 吉度活动 | 网站地图
Copyright @ 2021吉度热线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